1
当开始览读《浮生六记》时,竟是情趣盈然,譬如《闲情记趣》有篇《醉图兰影》的故事,就非常温馨感人。
“杨补凡为余夫妇写栽花小影,神情确肖。是夜月色颇佳,兰影上粉墙,别有幽致。星澜醉后兴发曰:“补凡能为君写真,我能为花图影。”余笑曰:“花影能如入影否?”星澜取素纸铺于墙,即就兰影,用墨浓淡图之。日间取视,虽不成画,而花叶萧疏,自有月下之趣。芸宝之,各有题咏”。
文字的意思大概是说:
朋友杨补凡为我夫妇描绘栽种兰花的情景,画中兰花之神态确实维妙维肖。那天晚上,月色很美,兰花的影子映照壁上,别有一番优雅情致。
星澜显然喝醉了,兴发而说:“补凡能够为贤伉俪,画出如此逼真的兰花,我也可以画出兰花的影子”。
我笑着说:“你画兰花的影子,能不能进入真的如墙上兰花的影子中呢?”。
星澜即拿出白纸铺在墙上,趁着兰花的影子还在,用或浓或淡的墨画了出来。
第二天白天拿出再看,虽然不能成为一幅画,但是能看到叶子稀疏的兰花,自然有月(和兰花)的味道。爱妻说这幅画很是珍贵如宝,我们两各自在画上题诗称颂这幅画。
至于沈太太陈芸,为什么会把兰花的影子当成宝呢?或许兰花在“花叶萧疏” 衬托辉映时,“自有月下之趣”,如此这般的神韵蕴意,笔者猜想也包含尽在不言中之深深的夫妻情愫吧。
在如此这般朴实无华澹淡的平常生活中,江南寒士沈复和爱妻彼此真情投入,无视外在的风雨,又譬如把茶叶放到含苞的荷花里过夜的情趣。
“夏月荷花初开时,晚含而晓放。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,置花心。明早取出,烹天泉水泡之,香韵尤绝。”
经过这样亲手秘制的花茶,在当代人的眼里颇具小资情调,难怪林语堂要称誉她为“中国最可爱的女人”。或许我们可以领会沈三白为什么会用如此温情的文字,回忆他们共度的时光。
2
读了六记中的《闺房记乐》《闺房记趣》,继续再读《坎坷记愁》,两者对照,一喜一悲,当感叹人生无常。
有评论说,这本《浮生六记》乃中国文人自足常乐、悠闲自得的最佳写照,恐怕只有深得生活真味的人,才能写出这样的自传文字,也只有讲究情趣的闲人,才会静下心读读本书。
其实书名“浮生”一词,即取其一生浮荡不定之意,源自李白《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》中“浮生如梦,为欢几何”的感慨。
也有认为,在现代纷纷扰扰、追名逐利的社会中,读这样的书,或是有点逃避、有点抗争、有点无奈;即使读罢,难免感叹时光匆匆,浮生几何。或许给自己留下半日悠闲,抵它十年尘梦。
3
从《浮生六记》,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,表现在对人生的执著和生命的肯定,虽然生活于贫寒中,却能一直保持陶然自乐之心;于喧嚣尘世中,始终不失豁达宁静之心;于热闹场中,忽开冷眼;于坎坷愁境中,豁然开朗。
作者沈复无疑是一个对人生持有明慧悟性的达观,永远置身于审美环境中而不旁逸斜出的人,他不去占有,但却不忘欣赏;并不创造,却善于发现。人生的每一瞬间,他都不难从中寻觅到耐人寻味的美,甚至连苦难和沧桑都会显出平和的美丽。
随着作者清澈的书香笔迹,读出他的艰苦,也读出金石般的意志,更读出了其高尚超拔的精神品质。其中有生命的忧伤,生命的节奏,生命的短暂,生命的魅力,生命的快乐,生命的起伏。
4
《浮生六记》既然是江南仕途边缘化文人的文字,其中少不了江南园林的空灵与秀丽的景致,婉约优雅意境之江南才女的气质;与同代的《红楼梦》人物相比,更突破礼教的母性,彰显更多‘妻性’(林语堂称誉沈复的妻子陈芸是“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”),书中亦有诸多情节,描叙伉俪情深,至死不复;始于欢乐,终于忧患,漂零他乡,悲切动人。
评论